前不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百年孤独》被改编成影视剧首次搬上荧屏引发广泛讨论,是忠于原著还是过度还原?在剧情讨论之外联丰优配,该剧的拍摄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拉美被裹挟进全球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流水线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当我们提起拉美时,很少真正注意过这个地区的思想遗产,而这片土地上积攒的思想富矿并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片大陆。
“光启·拉美思想译丛”新书《拉丁美洲社会思想手册》,从思想史的角度为读者打开了进入拉美大地的大门,它将打破我们对拉美的“魔幻”想象,看见这片土地上真实的苦难和丰饶的思想。这本书精选了十二位拉美奠基性学者的代表作,涵盖依附理论、解放哲学、后殖民批判、女权运动等议题,从全球南方的视角为中国读者重新绘制一幅世界地图。
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光启书局,邀请“光启·拉美思想译丛”两位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本书编者和译者魏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谈。对谈从《百年孤独》的影视改编谈起,并由此展开拉美思想家们曾发出的抵抗的声音,这些声音启发着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那些所谓的世界议题。
在活动开场时,滕威特别提到联丰优配,拉丁美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把它当作一种“方法”,一面“镜子”,或者一个“前车之鉴”。“当你真正深入阅读,你会发现这些拉美思想者早已思考过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困境,无论是教育的、媒介的,还是科技的。你会看到,10年、20年前,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之交,许多拉丁美洲的作家、思想者就在谈论我们今天仍在谈论的议题。他们在这方面并非滞后,甚至是很前沿的。”
本场活动由“光启·拉美思想译丛”责任编辑,《拉丁美洲社会思想手册》责任编辑张婧易主持。下文为本场活动的文字整理,有删减。
活动现场。光启书局/供图
申璐|整理
“拉美思想译丛”的启动仪式,是 2018 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但早在那之前,魏然和滕威就有做这套书的想法了。
他们都是研究拉美文学的,但在做文学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拉美的小说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老老实实写小说,他们会做很多对于小说家这个身份而言“不务正业”的事情。比如,大家特别熟悉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创作里,虚构类的作品可能连一半都不到,他有一大部分文字是作为新闻记者、时评人写的,带有非常鲜明的社会立场。所以,魏然和滕威慢慢感觉到,研究拉美文学是无法只从纯文学、纯粹小说叙事、审美的角度去研究的,而是要去了解作者整个思想的历程以及他们面临的思想困境。就这样,他们两个人半自觉、半被动地被推进了拉美思想的这个领域当中。
另外,毫无疑问,在学术这条道路上,魏然和滕威的选择也是一种“学术的传承”。他们曾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跟着赵振江教授他们一起读拉美文学,那一代学者很多是在古巴革命的召唤下开始学西班牙语的,他们对拉美文学的认知是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甚至必须要有一种拉丁美洲的整体意识,而赵老师当时翻译的所有拉美诗人,也基本上是左翼诗人。受此影响,他们读了很多书,包括索飒老师的《丰饶的苦难》,汪晖、刘健芝等老师组织翻译的“猫头鹰丛书”。到了博士阶段,他们的导师戴锦华教授几乎每年都带他们参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主办的“南南论坛”和Global U等活动,慢慢开始接触到象牙塔之外、真正在社会实践脉络中活着的思想。
此外,这套译丛还将对当下的学科建制和学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现在很多地方在谈“中拉文明互鉴”“全球南方”,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中国拉美研究的参考书目、学科训练、问题意识都没怎么更新过。所以,在做这套译丛的过程中,魏然和滕威一个最基本、最现实的诉求是:希望更新一下中国拉美研究的书单,希望中国学生在研究拉美文学、历史、政治、思想文化史的时候,能有一批真正来自拉丁美洲、有思想价值和启发性的地标性书目出现。所以,在选择书目时,他们寻求了众多来自美洲、美国、西班牙和中国学者的建议,同时与拉美的社会思想机构以及大学开展合作,请他们提供书单,在其中筛选出最急迫、最经典,但国内从来没有过中译本的作品优先译介。
因此联丰优配
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