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弘利配资,恳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方便我们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更多类似的精彩文章,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西滨
编辑|t
“武能上马安定天下,文能挥笔定乾坤”,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便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能臣。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带领军队与叛军鏖战八年,历经艰辛,誓死收复失地。
展开剩余85%在这期间,他曾遭遇相州兵败的沉重挫折,但也屡立战功,成功夺回两京,并再次攻克长安,最终彻底平定了这场持续多年的内乱。史书中对郭子仪的评价极高,称他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足见其卓越贡献。
在古代,像郭子仪这样功高盖主的重臣,往往会引起君主的忌惮,难免不得善终。然而郭子仪却不同,他不仅与皇帝联姻成为亲家,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婿都官居朝廷显贵,自己更是荣华富贵,活到了85岁,寿终正寝,实属罕见。
平定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涌现了不少名将,除了郭子仪,还有李光弼、高仙芝、来瑱、仆固怀恩等人。然而,这些将领中大多数都未能善终:有的被谗言陷害遭斩,有的在流放途中被赐死,有的甚至被迫叛变,最终败亡。
以高仙芝为例,他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因成功平定帕米尔以南的地区,声威震慑整个西域。
天宝十四年,唐玄宗派遣高仙芝率军讨伐叛军。高仙芝充分利用潼关的天险,采取固守策略,想借此拖住叛军消耗其实力,期待快速解决战事。
然而唐玄宗不明实情,听信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误以为高仙芝不敢进攻且克扣军粮,心生猜疑,决定杀害这位名将。令人惋惜的是,高仙芝最终死于小人的阴谋之下。
临死前,他仍坚守气节,对士兵们说:“若你们觉得我有罪便直言,否则请喊冤枉。”士兵们齐声为他喊出了“冤枉”,表达忠诚与不平。
襄州节度使来瑱也是个勇猛果敢的将领,因多次击败敌军,得到“来嚼铁”的称号。
但宦官程元振因遭来瑱拒绝办事心生怨恨弘利配资,掌权后便诬陷来瑱在背后议论唐代宗坏话。代宗对来瑱产生怀疑,甚至秘密派兵攻打他,结果遭遇惨败。最终,代宗于公元763年将来瑱贬为播州县尉,在赴任途中赐死了他。
与之相比,郭子仪的同僚们大多先他而去,他虽然听闻他们的死讯,也难免心惊肉跳。皇帝对郭子仪的态度也并非完全信任,他曾经历过多次调职、解除兵权的变故。
那么,郭子仪为何能幸免于难?这与他为人处世的谨慎和智慧密不可分。
公元762年,朔方和河东两镇军队统帅相继被叛军杀害,形势极为危急。病重的唐肃宗为防止两地军队倒戈,重新启用郭子仪,授予他一系列节度使官职,并让他担任军中副元帅,封为汾阳郡王。
按理说,这种提拔应该留给未来的皇帝李豫(代宗),而非郭子仪。肃宗这一举动实则暗示后代宗,避免留下隐患,暗藏“飞鸟尽,良弓藏”的意味。
果不其然,代宗即位后不久便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并安排他担任皇陵使,这让郭子仪心知肚明,自己已被边缘化,极可能被废去。
郭子仪绝非坐以待毙之人,凭借丰富的政治智慧,他决定打出感情牌。
他将肃宗赐予的1000多封诏书悉数呈给代宗,诏书中多为作战进展的报告和皇帝的嘉奖、恩封。
这无疑是在向代宗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我为李唐宗室效力,忠心耿耿,所获荣誉你若要收回,随时可退,但请别怀疑我的忠诚。
代宗深知,若真的取消郭子仪的封赏,未来恐怕没人愿为大唐卖命。身为明君的他,也被郭子仪的坦诚所打动,于是承诺不再怀疑他的忠心。
就这样,担任皇陵使的郭子仪机智躲过一劫,而同年同职的来瑱却因傲慢妄为,翌年便遇害。
对于一般人来说,若被皇帝冷待,难免怨恨难平。然而郭子仪即使被闲置,也能泰然处之。在战场上忠诚尽职,在京城则甘于平庸,这便是他保全自身的秘诀。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关中,长安危在旦夕。郭子仪再次迎来效忠祖国的时机。
此时来瑱已死,长安无人防守,李光弼又怕重蹈覆辙,不敢进京援助。代宗终于明白自己一手铸成大错。朝廷几经权衡,只有白须苍苍的郭子仪可依赖。
郭子仪当时虽带兵寥寥二十人,但依然毫不犹豫地赶赴咸阳抵御敌军。长安虽一度失陷,但他迅速整合散兵游勇,成功收复长安,护送代宗返回京城。
代宗被郭子仪的忠诚所感动,慨叹道:“我任命你太晚,局势才至于此。”遂赐予郭子仪铁券,并将其画像悬挂凌烟阁,与开国二十四功臣齐名。
当然,皇帝的心思难以揣测,他时而被感动,时而又疑心重重。为了消除猜忌,郭子仪不仅要证明自己无反心,还要显示自己无力谋反。
比如,郭子仪的王府别具一格,没有围墙,四通八达,任何人都可自由出入,没有家丁阻拦,方便皇帝安插的探子无所遁形,以此表明自己心无二意。
郭子仪还让夫人和女儿像侍女一样服侍将领们洗手洗脸,显示自己在部将中的地位并不高,缺乏操控力,反而需讨好他们。
能够做到被封为异姓王的臣子,古今罕见。郭子仪自然知道自己比先前同僚幸运,也渴望保全自己的名声,始终做李唐王朝忠诚的支柱。
论为何一位功高盖主的臣子能善终,皇帝的态度至关重要。正如康熙帝所言:“郭子仪并非天赋异禀,而在于其为人诚恳谦逊,从不以功高自傲,故能享一生显贵,声名远播。”
——摘自
王双怀《再论郭子仪的历史功绩》[J].唐都学刊, 1996(4):5.
黄朴民《郭子仪的成功之道》[J].文史天地, 2017(4):6.
发布于:天津市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