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聚宝盆
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苏州市“文华”艺术展演季2022-2024优秀舞台艺术剧(书)目展演于2025年5月5日至6月8日成功举办。展演集中展示过去3年全市舞台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17台剧(书)目轮番上演,涵盖昆曲、苏剧、苏州评弹、锡剧、沪剧、滑稽戏、交响乐、民族管弦乐、舞剧等多种艺术样式,参演院团来自全市多家专业文艺院团及民营剧团。展演期间,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配套开展了17场“一剧一评”研讨会,30余位业界专家与主创团队面对面展开交流研讨,为作品提升、院团建设建言献策。现刊发部分专家评论,以飨读者。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评心理音乐剧《花开河西巷》
方标军
国内心理音乐剧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苏州市歌舞剧院率先完成了一次极具先锋意义的跨界实验。这部自诩为“国内首部心理音乐剧”的作品,不仅填补了舞台艺术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叙事空白,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起一座“正常”与“异常”世界的桥梁。其价值不仅在于题材的开拓性,更在于它用审美的方式,完成了对精神障碍群体生存境遇的哲学叩问。
展开剩余85%该剧剧本是来自苏州本土的原创作品,这与国内心理健康题材音乐剧大多为改编作品形成鲜明对比。选择这一题材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正如编剧周琰、导演周云在节目单引言中所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要看如何对待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我们真诚地呼唤,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该剧精神障碍患者的心路历程和心灵救赎说明: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每个角落都有阳光照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在我国颇为庞大、惊人,参考国际平均患病率,结合人口基数,潜在患者可能超过1个亿,严重患者不少于数百万,国家卫生健康部门要求2030年每10万人口配备4.5名精神科医生,这再次说明,精神障碍患者的严峻性,也说明选择这一题材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聚宝盆,国内已有多部音乐剧涉及心理题材,但都没有以心理音乐剧为宣传标签,事实上,这些作品也确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音乐剧。比如《我的遗愿清单》虽然有心理疗愈属性,但叙事核心非心理疾病或深层精神分析,表现手法相对线性、写实;《隐秘的角落》虽然涉及人性阴暗面等心理元素,但悬疑大于心理分析、情节驱动大于心理描写;《沉默的真相》虽然涉及人性挣扎,但它的主题是社会正义,并非个体心理的显微镜式呈现。以上三部音乐剧,第一部根据韩国同名音乐剧改编,第二、第三部则根据小说《坏孩子》《长夜难明》改编。
心理音乐剧《花开河西巷》围绕社区精神卫生健康工作者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和先天智障患者的互动展开,题材聚焦心理健康,主题落脚于治愈,音乐、舞美也基本能够表达患者的内心挣扎。因此可以说,该剧初步具备了心理音乐剧的定义和特征。
以前我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就是被关在精神病医院,或被锁在家里,而该剧让观众更加直观了解到他们的真实状况。该剧的主要剧情来源于生活,剧中的姚站长,其实就是以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好人,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精神卫生康复驿站站长王良玉为原型。她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一直致力于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许多病人因此重新融入社会。医院、社区、家庭在精神障碍患者“回归”路上缺一不可,帮助迷失的心灵抵达彼岸,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也许就是该剧特别接地气、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剧中四场主戏、四个故事、四组人物,以“串珠式”隐性递进方式,基本呈现了精神障碍群体的生存状态。陈晓江曾经是工厂会计,因检举揭发科长挪用公款被报复而诱发病情,有幻听和被害妄想,反复发作,是康复站重点观察对象。序幕拉开,便是剧中第一个冲突场景,陈晓江挥舞着扫把,警官、社工前后拦截。《现实世界在我眼前坍塌》歌声中,陈晓江坦露了心声:每一次发病,现实世界在我眼前坍塌,每一次发病,理智遭受不间断地拷打。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上官夭夭,是位大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又各自成家并且都有了孩子,一直跟奶奶生活,后来奶奶去世了,更觉得无依无靠,总想从高处一跳了之。“我脸上永远带着笑,你不明白我心中的煎熬,我脸上永远带着笑,内心悲观厌世黑暗笼罩”,这同样是精神障碍患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先天性智障患者启明,常常因为小区的孩子说自己是个“傻子”不开心。当初因为羊水早破轻度窒息,生下来就被确诊为脑瘫,但父母还是千方百计为他治疗,为此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剧中启明拿出一副手套,对爸爸说,你手上都是茧,这是我做的手套,带这个不磨手。先天性智障患者的感情世界同样是丰富的,他们也想好好活着,活得像个正常人一样。
处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徐美凤,与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双重患者刘文强,是一对恋人,在康复站,你给我一个红烧狮子头,我给你一个苹果;在家中,你来给我洗衣做饭,我来给你修电灯水管。然而好事多磨,刘文强的嫂子为了霸占房产,在康复站大闹一场,以此阻扰二人结合,最终被众病人吓跑,这是剧中出现的第二个冲突场景歌。他俩的未来剧中没有交待,但同病相怜,拥有爱恋,渴望家的温暖权利谁也不能剥夺。
剧中还有一个特殊病人始终未出场,就是老魏。从姚站长与张护士的对话中得知,康复站只能收治60岁以下没有传染病史的精神障碍患者,老魏离开康复站已经六年,无儿无女,一直是姚站长为他送药。最后几个月,也是姚站长陪护在医院,垫药费、办后事。故事结尾,姚站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市里正在筹建一个全日制的托养机构,收留超过60岁的精神障碍患者。从老魏身上看到,并引起众人焦虑的突出问题,就这样得到圆满解决。老魏这一人物的设置,可以说是该剧的神来之笔,着手解决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托养问题,是党和政府应对老龄化社会复杂需求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统筹社会资源、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巨大优势,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从此也可以更有尊严地过好晚年生活。
该剧除了以歌词表达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音乐设计所发挥的烘托作用同样独特。姚站长作为“心灵摆渡人”,其唱段以苏州民间小调为根基,将吴侬软语的悠扬韵律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精妙融合,如潺潺溪流传递出家人般的温暖与关怀。陈晓江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其唱段激烈与温柔碰撞,急促紊乱的鼓点如狂乱的心跳,尖锐刺耳的弦乐似割裂现实的锋芒,配合他极具爆发力的唱腔和呐喊式的高音,将内心积压的控诉、愤懑尽数宣泄;而在激昂旋律的间隙,偶尔出现的柔和音符与舒缓节奏,又如同黑暗中的微光,折射出他渴望被理解、接纳和迫切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完美呈现他矛盾、复杂的精神困境。其他三位精神障碍患者,上官夭夭歌声空灵而脆弱,旋律中频繁出现的留白、游离的音程与渐弱处理,将她的内心无助与孤独具象化。启明的音乐打破常规流畅性,以不规整、略显稚拙的节奏模拟认知局限。徐美凤和刘文强的爱情唱段在浪漫与现实的撕扯中展开,骤然出现的不和谐与节奏冲突,瞬间将世俗偏见带来的刺痛感拉至眼前。
舞美设计也颇具匠心,通过空间建构、视觉符号和动态元素的多维度技术融合,努力构建“可见的精神困境”。剧中抽象的建筑轮廓、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扭曲的线条、软材质和硬材质的碰撞、局部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以及暗示心情压抑和转变的多媒体画面,生动表达了角色情绪的波动,带给观众全方位的观感体验。
心理音乐剧《花开河西巷》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提升。既然定位为“国内首部心理音乐剧”,就要以探索患者心理疾病的内在体验为核心,通过意识流叙事、超现实场景、隐喻性歌词、不和谐乐曲和扭曲的舞美表现心理活动。目前该剧非线性或碎片化叙事并不完全到位,四场戏和序、尾声叙事结构逻辑清晰,意识流、幻觉、梦境、闪回、时间跳跃、多视角拼贴等运用不多,而这些也都是检验是不是心理音乐剧的重要标准。此外,陈晓江是该剧着墨最多的患者,可以将他的故事再延伸,成为完成社区过渡治疗并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代表人物。河西巷精神卫生康复站只有姚站长和张护士,而他们对接的辖区病人往往多达数百人,入站康复病人也有几十人,剧中人物设置可考虑一位精神科医生,这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及时疗愈,无疑大有裨益。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6月20日第6版
作者简介
方标军,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二级研究馆员,曾任江苏省戏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等。有个人专著6部,主编、参编图书13部,牵头、参与完成省级以上课题19项,发表理论评论文章百余篇。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群星奖各1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1次,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各1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程”奖2次,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图文来源: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聚宝盆
发布于:北京市亿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